梨花得红字

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
梅魂何物三春在,桃脸真成一笑空。
雨细无情添寂莫,月明有意助丰融。
相如病渴妨文赋,想像甘寒结小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梨花得红字》是金代诗人雷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内心情感的抒发。《梨花得红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文学角度来看,《梨花得红字》展现了雷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梨花之美,将雪白的肌肤与玉石般的面容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洁白如玉、清新脱俗的自然世界之中。诗句“梅魂何物三春在,桃脸真成一笑空”更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手法,既表现了梨花傲骨不屈的精神,又透露出诗人对春天短暂美好时光的感慨。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人的情感和哲思的手法,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境营造方法。

从文化背景上看,《梨花得红字》反映了金代的社会风貌。雷渊作为金应州浑源人,他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人特色。金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异族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通过对梨花这一自然景象的描写,雷渊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态。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文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在动荡时期依然坚持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面貌。

从哲学思想角度看,《梨花得红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关系的深入思考。雷渊借由梨花的纯洁与坚韧,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即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应当保持清高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它鼓励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情操。

《梨花得红字》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诗歌作品,也是一部承载了深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与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