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秩尚蹉跎,奈此坡阳归隐何。
不是不归归未得,家山虽好虎狼多。
坡阳归隐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赵秉文并非宋朝人,而是金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坡阳归隐图》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无奈的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作者简介:《坡阳归隐图》的作者是金代诗人赵秉文,他的诗学陶渊明,多写自然景物,风格清新简淡。赵秉文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进士及第,历任应奉翰林文字、礼部尚书等职,最后在哀宗即位后改任翰林学士。
诗歌原文:
年过六秩尚蹉跎,
奈此坡阳归隐何。
不是不归归未得,
家山虽好虎狼多。诗歌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年过六秩尚蹉跎”意味着诗人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仍然无所成就,感到遗憾和迷茫。接着,“奈此坡阳归隐何”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的无奈之情,因为家乡虽然美好,但危险重重,难以久居。而“不是不归归未得”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想归隐,又觉得时机尚未成熟。最后一句“家山虽好虎狼多”则是说即便家乡再好,但由于环境的危险,使得归隐的愿望难以实现。
历史背景:金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许多文人士大夫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仕途的波折和个人命运的起伏。《坡阳归隐图》创作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内心世界的挣扎。
赵秉文的《坡阳归隐图》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同时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金代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