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长安二首 其一

汉苑秦宫半夕阳,年年春色管兴亡。
霸桥折尽青青柳,不为行人也断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长安二首》是金代赵秉文所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述汉苑秦宫的半夕阳景象,以及霸桥折尽青青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间兴亡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首句“汉苑秦宫半夕阳”描绘了一幅历史的画卷,展现了昔日辉煌文明的余晖。这里的“汉苑”可能指的是古代汉朝的皇家园林,而“秦宫”则指秦朝的皇宫或遗迹。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写,不仅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时代,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更迭。

次句“年年春色管兴亡”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感。春天总是象征着生机与更新,而“兴亡”则直接反映了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这里诗人运用了“兴亡”这一关键词,既表达了对历史变迁无常的感叹,也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

第三句“霸桥折尽青青柳”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霸桥是古代长安城东门外的一座桥梁,因其地处繁华之地而得名。这里的柳树被折尽,意味着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已经变得荒凉。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城市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最后一句“不为行人也断肠”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句中的“行人”很可能是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历沧桑、感受兴亡的人物。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他们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于历史、生命和人类情感的深切体察。

《过长安二首》以其深刻的历史感悟、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情感深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和反思,也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