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二诗 其一

客自朝那戍,东过古郑原。
衰年会凶运,奇祸发流言。
白骨将为土,青蝇且在樊。
仰呼天外恨,沉思地中冤。
母丧半途鬼,儿孤千里魂。
此心终不灭,有路诉天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客自朝那戍,东过古郑原”是金代诗人韩玉在临终前所作《临终二诗(其一)》中的诗句。此诗不仅是韩玉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抒发,也是其生命终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生命最后阶段对命运无常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感慨。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客自朝那戍,东过古郑原。”这两句描绘出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图景。朝那戍和古郑原分别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前者可能是边远的军事要塞,后者则是充满历史遗迹的古原,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韩玉对历史的熟悉,也反映了他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回忆。通过对这些地理位置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行踪,还隐含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

在艺术表达上,韩玉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情感。诗句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无奈。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含蓄美。诗人通过寥寥数语,将内心的悲愤与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对于读者而言,《临终二诗(其一)》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死亡和命运的深层次思考。韩玉在诗中所表现的无力感和宿命感,是许多文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共同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具有时代的特殊性,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此,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宝,也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以及在其中所经历的人生百态。

在文化传承上,《临终二诗(其一)》作为金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临终二诗》本身反映了金代的文化特征,如宗教色彩、战争背景等,这些都是金代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金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临终二诗(其一)》是韩玉在生命尽头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不仅记录了诗人的个人经历,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