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脱略今有年,食无粱肉眠无毡。
丈夫既与世不偶,贫贱肯为人所怜。
齐眉已喜孟光敬,剪发况闻陶母贤。
拂衣归来好共隐,与尔共耕沮溺田。
寄张左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张左瞽》并非唐代著名诗人姚合的作品,而是宋代诗人丁鹤年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张生脱略年华、生活虽贫贱却仍自尊自爱的赞赏之情。丁鹤年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受到认可,还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丁鹤年的诗歌创作背景是其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丁鹤年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时代脉搏的敏感捕捉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省思。
从文学形式上看,丁鹤年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他在《寄张左瞽》中使用了“食无粱肉眠无毡”这样的诗句,通过对比展示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既反映了他与世不偶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贫贱生活的坦然接受。
丁鹤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腻入微,通过对张生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如他的诗中提到的“齐眉已喜孟光敬,剪发况闻陶母贤”,这不仅是对古代贤妻良母形象的赞扬,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品质的追求。
丁鹤年的诗歌还展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在《寄张左瞽》中,他表达了对张生回归自然、共同隐退生活的期待,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它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以及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丁鹤年的《寄张左瞽》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还能从中汲取到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