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水鸟自沉浮,红蓼黄芦两岸秋。
隔水人家一犬吠,斜阳篱落有渔舟。
次韵赵羽翁秋江杂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赵羽翁秋江杂兴》是于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自然美的热爱。《次韵赵羽翁秋江杂兴》通过描绘雁落芦花、斜阳篱落以及清江秋景等元素,展现了宋末元初时期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诗中的“雁落芦花洲外洲,半川斜日独凭楼”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江画面。雁群在芦花盛开的洲渚上飞翔,黄昏时分,诗人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眺望着这迷人的秋日景象。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秋天独特魅力的赞美。
诗人通过对笛声和水鸟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这首诗的情感层次。“笛声何处雁惊起,点破清江一片秋”表达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关系:虽然笛声引起了水面上的雁群惊飞,但同时也为秋天的江景增添了一份生动与活力。这种通过声音引发的自然反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感慨。
诗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如“隔水人家一犬吠”,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斜阳篱落有渔舟”,则展现了渔民劳作的情景和大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可读性,也让整首诗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文学角度来看,《次韵赵羽翁秋江杂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宋代晚期文人对自然美进行诗意表达的重要体现。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对自然美的捕捉和表达,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次韵赵羽翁秋江杂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宋代晚期文人对自然美进行诗意表达的重要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