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待月不见

期修玩事在杭州,月夕那知常滞留。
纵有侯芭常载酒,惜无李白共登楼。
蛩催织妇贫非懒,云掩霜娥老似羞。
应笑山翁痴守待,满身风露冷貂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待月不见”是由宋代大诗人仇远创作的一首宋词,现已永久流传,并收藏于唐诗宋词之中。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中秋节夜晚的深切感受和独特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宇宙间万物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

《中秋待月不见》中蕴含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情感。词人通过描绘杭州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团圆时刻的期盼与遗憾。在中秋之夜,他期待着与家人共享明月,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如愿以偿。这种期盼与现实的落差,使得他的心绪变得复杂而深沉。同时,词中的“期修翫事在杭州,月夕那知常滞留”一句,也反映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无奈。

从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景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例如,他通过对月亮被云影遮挡的描述,表达了对天意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词的艺术美感,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热爱。

《中秋待月不见》还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词中提到“荒鸡声续檐花滴,蝴蝶梦回岩桂香”,这些描写都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感觉,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该词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月之作,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中秋待月不见》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夜晚美景的词,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它通过对中秋节夜晚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间万物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喜爱文学和诗词的人来说,了解和欣赏这首词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