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胡苇杭韵

曾识清明上巳时,懒能游冶步芳菲。
梨花半落雨初过,杜宇不鸣春自归。
双冢年深人祭少,孤山日晚客来稀。
江南尚有馀寒在,莫倚东风褪絮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胡苇杭韵》是宋代诗人仇远的作品。这首诗作展现了诗人在湖山之间五日游历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荒城晚照、细雨中的沙鸥和落日余晖下的西林。以下是对这首诗作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仇远,字仁近,一字仁父,号山村、山村民,以自号“山村先生”闻名于元代。他居住在浙江杭州的钱塘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而得名。仇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元代文学家也是书法家,他在元大德年间(1297~1307)担任溧阳儒学教授一职,但不久后便罢免归隐。在忧郁中游历山河以终,这一经历可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作品原文及赏析:《次胡苇杭韵》收录在《全宋诗》中,其原文如下:

  • 连作湖山五日游,沙鸥惯识木兰舟。
  • 清风寒日荒城晚,燕子梨花细雨愁。
  • 赐火恩荣皆旧梦,禁烟风景似初秋。
  • 风丝龙竹繁华意,犹为西林落日留。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抒情手法的运用,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哀愁,以及他对过往辉煌岁月的回忆。诗中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事变迁的感慨。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及其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1. 艺术特色:仇远的诗歌语言精炼而意蕴深远,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他的诗风兼具刚柔并济之美,既展现出雄浑的自然景象,也不失细腻的情感描摹。此外,仇远的诗歌还体现了元代文人特有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次胡苇杭韵》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也为后世所推崇。通过深入研读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