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清隐杨炼师

野鹤昂藏自不群,往来瀛海绝嚣氛。
碧瞳老去照秋水,石室晓来生白云。
采药每于松下见,步虚时向月中闻。
《太玄》亲授神仙秘,霜茧淋漓旧墨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清隐杨炼师》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清幽山水和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介绍:

  1. 作者介绍:鲍溶(生卒年不详),字德源,唐代著名诗人。他早年隐居于江南山中,后游历四方,与多位文人雅士交好,如韩愈、李正封、孟郊等。元和四年(809)进士及第,但仕途不顺,晚年漂泊无定,最终客死异乡。

  2. 诗歌原文
    柴烟衣上绣春云,清隐山书小篆文。
    明月在天将凤管,夜深吹向玉晨君。

  3.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赠杨炼师》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山林画卷,诗中的“柴烟衣上绣春云”和“清隐山书小篆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更通过细节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高洁情操。
  • 情感表达:诗中的“明月”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夜深吹向玉晨君”则传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山水的诗,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通过对自然的赞美,诗人展现了自己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土的人生态度。
  1. 创作背景:尽管《赠杨炼师》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诗人在晚年或流离失所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境遇的无奈以及对美好事物永恒价值的认同。

《赠杨炼师》是一首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更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欢古代诗文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能够提供美的享受,更能启发人们对生活和精神境界的深层次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