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五首

三十年前乐事饶,闲身无事暑初销。
携琴岳寺延秋月,吹笛江楼过夜潮。
自倚豪狂诗句疾,岂虞离乱鬓毛凋。
故人死尽身犹在,交道生涯两寂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歌五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生活的悲伤之情以及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

《悲歌五首》的作者是方回,一个在宋代诗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还通过对比三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境,揭示了诗人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感慨和无奈。通过对“穷凶极诈肆淫贪”这一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批判精神。

《悲歌五首》中的“自倚豪狂诗句疾,岂虞离乱鬓毛凋”,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一种悲壮的情感,尽管面对时代的巨变和个人的衰老,作者依然保持着豪迈的性格和诗歌创作的热情。这种性格的展示,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激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希望。

诗中的“故人死尽身犹在,交道生涯两寂寥”,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和社会的冷漠。在这种背景下,作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价值观的转变。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个人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整个时代背景的一种反思。

“更问公裳与幞头,披襟散发十年秋”,则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怀旧与恐惧并存的复杂情感,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和思考。

《悲歌五首》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诗人的眼睛,展现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