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有感

想见吾儿挈我孙,浇松烧笋杏花村。
自怜久罄青蚨橐,犹喜能赊绿蚁樽。
万事是非双鬓识,十人兄弟一身存。
春残决合为归计,未听啼鹃已断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日有感》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亲情、时光流转和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思考和感叹。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诗人生平:方回(1227年—1308年),字万里,号虚谷,宋末元初的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徽州歙县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孤苦无依,后来在叔父的指导下学习文学。他的仕途颇为坎坷,曾依附贾似道,后因政治变故被迫离开官场,最终选择归隐于诗坛,致力于文学创作。
  • 创作特点:方回以诗歌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时政的不满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他擅长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在《清明日有感》中,通过对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描绘,表达对逝去亲人的追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1. 诗词原文
  • 诗句解读:诗句“想见吾儿挈我孙”中的“挈”字,表现了作者对孙子的牵挂之情,同时暗示了与家人团聚的愿望。“浇松烧笋杏花村”则描绘了乡村清明节特有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述,诗人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无情。
  1. 作品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写于宋末元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元军的崛起和南宋政权的灭亡,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社会环境:元朝建立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巩固统治并恢复社会经济。然而,这种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贫弱和分裂状态。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方回在《清明日有感》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营造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尤其是“浇松烧笋杏花村”等句子,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清明日有感》不仅展现了方回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重要窗口。
  • 思想内涵: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面反映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镜子。

《清明日有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家庭和自然的深切感情,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