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吾儿挈我孙,浇松烧笋杏花村。
自怜久罄青蚨橐,犹喜能赊绿蚁樽。
万事是非双鬓识,十人兄弟一身存。
春残决合为归计,未听啼鹃已断魂。

清明日有感

清明时节感怀与思念

  1. 诗篇开篇,诗人想象其子携孙一同来到松林之中,享受春日的温暖和美味。杏花村中,松树挺拔,笋儿翠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2.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感慨。自怜已耗尽多年的积蓄,但依然能赊得绿蚁酒以消忧解闷。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豁达,同时也透露出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3. 诗中还描绘了诗人对世间百态的敏锐感知,无论是世事还是人情世故,都在他的双鬓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使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够保持清晰的判断力。
  4. 最后,诗人展望自己的未来,决心在春去秋来之际归乡。未闻啼鹃声中已感断魂之痛,这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限哀思。
  5. 赏析方面,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日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生活以及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感悟。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坚持,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6. 从创作背景来看,《清明日有感》作于宋末元初,那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及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的历史画卷。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诗人的艺术才华,更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