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君文还桐庐二首

谈笑丁年取甲科,一官潦倒鬓今皤。
飞腾尚觉声名在,枯槁其如骨相何。
舌鼓风雷无与敌,胸吞海岳未为多。
向来一纪桐江上,殊欠先生共切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孙君文还桐庐二首》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方回的代表作品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与背景:

  1. 作者简介
  • 方回(1227年-1305年),字万里,号虚斋,南宋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方回曾因政治原因多次辞官归隐,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谈笑丁年取甲科,一官潦倒鬓今皤。
    飞腾尚觉声名在,枯杭其如骨相何。
    舌鼓风雷无与敌,胸吞海岳未为多。
    向来一纪桐江上,殊欠先生共切磨。

  2. 内容解析

  • “谈笑丁年取甲科”:这句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凭借才华考取功名的自豪感。”丁年”通常指二十岁,这里指的是作者在青年时期就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一官潦倒鬓今皤”:描述了作者虽然一度官职显赫,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变得贫穷潦倒,形容他晚年的困顿状态。”皤”是指头发花白,这里用以形容他的衰老。
  • “飞腾尚觉声名在”:表明尽管自己在政治上经历了起伏变化,但依然保有声望和影响力。”声名在”意味着名声仍在,没有被时代所遗忘。
  • “枯杭其如骨相何”:这里的”枯杭”可能指的是杭州的萧条景象,或是比喻自己的生命已到尽头。”骨相何”则表达了对此的疑问或感慨,可能是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无奈或讽刺。
  • “舌鼓风雷无与敌,胸吞海岳未为多”:这两句反映了作者虽然才华横溢,但仍感到内心空虚,无法满足于现状。”舌鼓风雷”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言辞犀利、气势磅礴,然而却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 “向来一纪桐江上,殊欠先生共切磨”:这句话回顾了作者在桐江度过的时光,并表达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希望在未来能有机会再次相互切磋、共同成长。
  1. 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比如梧桐树代表岁月变迁,春笋象征生命力。
  • 象征意象:如“骨相何”可能象征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追求。
  • 对比对照:通过对过去与现状的对比,突显作者内心的失落与不满。

《送孙君文还桐庐二首》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经历和感慨的诗篇,更是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