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违运往岂无才,老气峥嵘隘九垓。
漫仕有声徐偃国,赋归不愧子陵台。
相逢苦雨泥双屐,可及晴湖泛一杯。
忽又趁潮上桐濑,山中春笋正堪煨。

【注释】

1.桐庐:今属浙江。

2.时违运往:岁月流逝,时光变迁。

3.岂无才:难道没有才能吗?

4.老气峥嵘隘九垓:年迈的气概高峻如山,足以傲视群雄。

5.徐偃国: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小邑,在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南。后用“徐偃”泛指小地方。

6.赋归不愧子陵台:归隐不亏于《汉书》中记载的陶潜。

7.相逢苦雨泥双屐:相逢之时正逢暴雨。

8.可及晴湖泛一杯:可乘晴日之雨去湖边饮一杯水。

9.桐濑:桐庐县西有濑,名桐濑。

10.山中春笋正堪煨:山中春笋正好用来烧饭。

【赏析】

此诗作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时孙君文已还家,而诗人却仍羁旅在外。首二句说:“岁月流逝,时光变迁,难道没有人才吗?”言下之意,对孙君文寄以厚望,希望他能早日出仕。三、四句说:“年迈的气概高峻如山,足以傲视群雄。”是自谦之词,表明自己虽年事已高,但志不可夺,仍想干一番事业。五、六句说:“虽然我在徐偃这样的小地方为官,但归隐不亏于《汉书》中记载的陶潜。”这是说自己虽在小县当官,但与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七、八句写与孙君文相逢,正值大风雨,两人只能踏着泥泞的木屐行走。九句说:“我赶上了晴天,可以去湖边喝杯水。”十一、十二句写诗人在桐庐,正是春天,可以到山中采摘春笋来煮食。全诗表现了作者晚年的壮怀激烈之情,也反映了他一生坎坷不平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