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塔

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
林头朝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
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不妄。
智惠薰成舍利罗,夜半奇芒时一放。
想见当时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
云车瘴海挽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
石排方面蔑石段,铁锢瘦中腰鼓样。
功夫精密业长久,位置尊严气高张。
地皮浮水肤寸许,旱溢与之俱下上。
嵩山归山夏秋雨,雨潦从衡岁相荡。
天龙围护夜叉守,终劫不敢生波浪。
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壮。
再拜初尝一勺甘,洗我三生烦恼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舍利塔》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作品,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篇幅最长、内容最广的宝塔铭文。下面将简单介绍这篇著名的文学作:

  1. 作品背景:王勃在公元675年的秋天,离开家乡绛州龙门前往交趾省亲。他途经广州时,拜访了位于今天的六榕寺,并被那里的新修舍利塔所吸引。当时舍利木塔已经修葺一新,并且成为寺僧们的骄傲,因此他们请王勃为塔撰写碑文。王勃应允后,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这篇流传千秋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然而,由于南汉灭亡,舍利塔最终在火灾中毁于一旦。幸运的是,这篇碑文得以保留,并在1991年由书法家重新书写,并竖立在六榕寺内以供后世瞻仰。
  2. 艺术特色:《舍利塔》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它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王勃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崇拜。文章运用了典雅的文词和精湛的书法技艺,展现出一种幽峭绵渺的审美风格。同时,通过对古老声音消失和神奇光芒出现的描述,王勃巧妙地表达了对佛教信仰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3. 历史价值:《舍利塔》不仅因其文学成就而被后人传颂,更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而备受推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它不仅体现了王勃的高超文学才华,也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风貌。同时,《舍利塔》的历史价值在于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文化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古人对生命、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王勃的《舍利塔》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舍利塔》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理解和欣赏王勃的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