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
林头朝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
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不妄。
智惠薰成舍利罗,夜半奇芒时一放。
想见当时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
云车瘴海挽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
石排方面蔑石段,铁锢瘦中腰鼓样。
功夫精密业长久,位置尊严气高张。
地皮浮水肤寸许,旱溢与之俱下上。
嵩山归山夏秋雨,雨潦从衡岁相荡。
天龙围护夜叉守,终劫不敢生波浪。
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壮。
再拜初尝一勺甘,洗我三生烦恼障。

这首诗是关于舍利塔的描写。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
    注释:苍山巍峨挺拔,如同倒扣的大碗,佛塔东西对峙。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苍山上的佛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其雄伟壮观的特点。

  2. 林头朝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
    注释:早晨的阳光照耀在树林中,金色的丹砂在阳光下闪烁。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阳光透过树梢照射在佛塔上,金黄的丹砂在光影中闪烁,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3. 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不妄。
    注释:这座佛塔位于中国的第十五座,图记中所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赏析:这句诗表明了佛塔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以及图记的真实性。

  4. 智惠薰成舍利罗,夜半奇芒时一放。
    注释:智慧和慈悲的力量凝聚成了舍利罗,夜晚时分会发出奇异的光芒。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佛塔的神秘力量和佛教文化的内涵,以及人们在夜晚仰望佛塔时的虔诚和敬仰之情。

  5. 想见当时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
    注释:想象阿育王当时的场景,他挥斥方遒,神工鬼斧般的工匠们为他打造了这座佛塔。
    赏析:这句诗展现了阿育王的威武和威严,以及他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6. 云车瘴海挽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
    注释:乘坐云车穿越瘴气弥漫的大海,沙底黄肠石高达三万丈。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神奇的景象,云车在瘴气弥漫的大海中穿行,沙底黄肠石高达三万丈,给人以震撼和敬畏之感。

  7. 石排方面蔑石段,铁锢瘦中腰鼓样。
    注释:石排方面有巨石横亘,铁质部分犹如瘦腰鼓状。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佛塔的结构特点,巨石横亘在两侧,铁质部分犹如瘦腰鼓般结实有力,给人一种坚固而稳重的感觉。

  8. 功夫精密业长久,位置尊严气高张。
    注释:建造技艺精细且持久,位置尊贵且气势高昂。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佛塔建造工艺的认可和赞美,认为其精湛的建造技术可以传承久远,并且位置尊贵,气势高昂,给人以庄重和威严之感。

  9. 地皮浮水肤寸许,旱溢与之俱下上。
    注释:土地表面像浮在水中一样,干旱时水位上升,泛滥时水位下降。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佛塔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土地表面像浮在水中一样,干旱时水位上升,泛滥时水位下降,给人一种神奇而变幻莫测的感觉。

  10. 嵩山归山夏秋雨,雨潦从衡岁相荡。
    注释:嵩山归来,夏秋之交的雨水滋润大地,雨水随季节更替而流转。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嵩山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夏秋之交的雨水滋润大地,雨水随季节更替而流转,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11. 天龙围护夜叉守,终劫不敢生波浪。
    注释:天空中的龙和水中的夜叉守护着这片土地,最终的劫难也不敢在这里掀起波澜。
    赏析:这句诗传达了人们对这片土地上安宁祥和氛围的向往和敬畏之情。

  12. 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壮。
    注释:佛塔前生长着茂盛的树木,即使年岁已高也依然枝繁叶茂;树下流淌着清澈的水流,使得周围的环境更加生机勃勃。
    赏析:这句诗赞美了佛塔附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树木茂盛、水流清澈,给人一种美好和谐的感觉。

  13. 再拜初尝一勺甘,洗我三生烦恼障。
    注释:恭敬地再次礼拜,初次品尝这一勺甘甜的泉水,洗涤掉我心中三生的烦恼和困扰。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决心,通过品尝甘泉来洗涤内心的烦恼和困扰,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