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除夕

客里光阴祗暗惊,拥炉危坐惜残更。
年华不逐灯花尽,春意先随酒晕生。
身外利名应绝念,眼中儿女未忘情。
明朝六十身强健,归续寒松岁晚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山除夕》是宋末元初诗人尹廷高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诗人对人生、时间与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以下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基本信息:尹廷高,字仲明,号六峰,宋元间处州遂昌人。他在宋亡二十年后归乡。
  • 创作时期:这首诗作于元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情感经历。
  1. 诗歌原文
  • 客里光阴祗暗惊,拥炉危坐惜残更。
  • 年华不逐灯花尽,春意先随酒晕生。
  • 身外利名应绝念,眼中儿女未忘情。
  • 明朝六十身强健,归续寒松岁晚盟。
  1. 主题思想
  • 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表达了诗人对异乡岁月匆匆而过的惊讶和无奈,暗寓了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寂寥。
  • 人生的反思:诗中通过“年华不逐灯花尽,春意先随酒晕生”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惜。
  • 人际关系的描写:诗中的“身外利名应绝念,眼中儿女未忘情”反映了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厚情感。
  1. 艺术手法
  • 用典:诗人运用了“灯花”和“酒晕”等传统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修辞:通过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
  • 意象描绘: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元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它体现了宋末至金元过渡时期的文学特色和文化风貌。
  • 审美体验: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古诗词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在欣赏《燕山除夕》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欣赏古人的文学才华,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结合现代生活,思考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燕山除夕》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这首诗通过对时间的感慨、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内心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人的智慧和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