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遭百六,边事失经营。
大氏十传世,辽人久弄兵。
战场春草瘦,戍垒墓烟平。
今日归皇化,居民自乐生。
沈州吊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沈州吊古》是南北朝诗人王寂创作的。这首诗通过描绘辽东的边塞景象,反映了李唐王朝在百六之年遭遇的边疆动荡和军事失败,以及战后和平重建的景象。诗作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切,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与历史背景。
王寂的诗歌创作背景需要深入理解。据《辽海使君集》所载,王寂在巡行辽东期间,于50多天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记载见闻的日记体作品《辽东行部志》,并撰写了大量描写辽东地区的记行诗。这些记录和诗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诗作的内容和风格也是值得探讨的。《辽东行部志》中记载了王寂所见之地的风土人情,而《沈州吊古》便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对“李唐遭百六”,即唐代晚期的政治动荡及其引发的边事失措,“大氏十传世,辽人久弄兵”的叙述,诗人揭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不稳和边疆的危机。诗中还描绘了战后的和平景象:“战场春草瘦,戍垒墓烟平”,表达了战后的宁静与希望。最后两句“今日归皇化,居民自乐生”,更是展现了国家安定后百姓生活的美好状态。
从文学价值来看,王寂的诗作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之处。《沈州吊古》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了古诗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描述,不仅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也在审美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沈州吊古》不仅是王寂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与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感受到古代诗人深沉的情感与远大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