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日

旅游忽过清明节,百感中来与愿违。
杨柳亭台春寂寂,杏花村落雨霏霏。
青山对面人何在?
白发倚门身未归。
薄暮登高重惆怅,岂因萧飒故山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后日》是一首由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诗。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后游子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情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王冕,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酷爱读书,对诗词艺术有深厚的造诣。尽管他的书法和绘画成就斐然,但更以其诗歌作品闻名于世,其诗作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2. 诗歌原文:旅游忽过清明节,百感中来与愿违。杨柳亭台春寂寂,杏花村落雨霏霏。青山对面人何在?白发倚门身未归。薄暮登高重惆怅,岂因萧飒故山薇?
  3. 诗歌解析:这首诗开头直接点明了时节,“清明后日”指的是清明节过后的日子,这既表明了时令,也暗示了诗人旅途中的匆忙和对节日习俗的忽视。紧接着,“旅游忽过清明节”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态度,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百感交集的情感体验。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柳”、“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展现了一种孤独与哀愁交织的情绪。“青山对面人何在?”反映了诗人对故乡或亲人的深深思念。最后几句“薄暮登高重惆怅”,则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分再次登高远眺时的无尽感慨和孤独感,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4.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充满了艰辛。王冕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因此,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个人情感,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王冕的《清明后日》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通过对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背景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死亡和时间流逝的感悟。这首诗不仅是王冕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