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马

尝见儿童喜相迓,抖擞繁缨骑竹马。
今落田家薅具中,仿佛形模悬跨下。
头尾微昂如据鞍,腹胁中虚深仰瓦。
乘来垄上敛褰裳,借竹于人宽两髁。
初无鞭辔手不施,只有丛草常满把。
昔闻坡老歌秧田,以木为躯名我假。
虽云制度各殊工,不出同涂趋稼野。
岂无燕市骐骥材,千里驱驰汗如泻。
亦有尚厩麒麟姿,路乘一鸣何似哑。
争如寓器干同宫,刍秣不烦殃咎寡。
又如画幅出龙媒,过目徒教费模写。
尤疑铁骑响风檐,聒耳胡为劳铸冶。
岂知创物利于民,独有老农真智者。
朝骑暮去有常程,暑月奔忙非夏庌。
荼蓼朽止方告劳,杳不闻期驯里厦。
回看所历稼如云,拟贺丰穰奏豳雅。
功成翻为一长嗟,控御由人多用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薅马》是元朝王祯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比喻展示了农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尝见儿童喜相迓,抖擞繁缨骑竹马。今落田家薅具中,髣髴形模悬跨下。头尾微昂如据鞍,腹胁中虚深仰瓦。乘来垄上敛褰裳,借竹于人宽两髁。初无鞭辔手不施,只有丛草常满把。昔闻坡老歌秧田,以木为躯名我假。虽云制度各殊工,不出同涂趋稼野。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儿童在田间嬉戏的描述,引出了对薅马的描绘。诗人通过对薅马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农民劳作时所使用的农具,以及它如何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诗中的“初无鞭辔手不施”,表达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没有过度依赖机械或工具,而是依赖于自然的力,这与诗人所倡导的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相契合。
  1. 创作背景:《薅马》的创作背景是元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祯通过自己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生活哲学的变化。

  2. 文学价值:《薅马》作为元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不仅是对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直观反映,也是对中国古典田园诗歌的一种贡献。通过这首诗,王祯不仅传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学习古代农耕文化的窗口。

  3. 历史影响:《薅马》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诗人和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素材。

  4. 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虽然农业技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薅马》中所体现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尊重传统,同时也鼓励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与自然共生的方式。

《薅马》不仅是一首表达农民生活情感的诗,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元朝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色,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