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滚绣球》是关汉卿的一部曲作品,创作于元代,属于元曲的一种形式。以下是对它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滚绣球》的作者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关汉卿生于公元1220年,卒于约公元1300年,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杂剧作家和戏剧导演。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等作品更是家喻户晓。
  2. 文学价值:《滚绣球》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意境,展现了关汉卿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到的艺术眼光。在这部作品中,关汉卿巧妙地将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性的探讨融入曲艺之中,使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关注。
  3. 艺术特色:在《滚绣球》中,关汉卿运用了典型的元曲曲牌“正宫 滚绣球”作为主要唱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伦道德的深刻思考。特别是通过对天地公正与否的质疑,以及对善恶因果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
  4. 社会影响:《滚绣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深远的文化内涵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增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5. 文化价值:《滚绣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性本质、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滚绣球》不仅作为元曲的经典之作,还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世广为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