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 劝化醴泉人

醴泉人,都作善。急急光阴,似水还如箭。荣贵虚劳休自羡。四假凡躯,恰似蚕身缘。
各缚缠,夸做茧。裹了真灵,真待锅儿煎。这个王三行方便。不信之时,不见害风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幕遮·劝化醴泉人》是一首由王哲创作的寓言式词作。这首词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向读者传达了珍惜时光、避免被虚荣所困的重要信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苏幕遮·劝化醴泉人》的作者是元代诗人王哲。王哲,原名中孚,后出家改名为王重阳,号重阳子,出生于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他是道教全真教的创始人,对后世的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时代背景:《苏幕遮·劝化醴泉人》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多元与文化交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往往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感悟。
  1. 作品鉴赏
  • 艺术特色:王哲的这首词采用了寓言式的手法,以醴泉人为象征,寓意深远。通过对醴泉人的描写,王哲巧妙地将人生哲理融入其中,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富含教育意义的哲理诗。
  • 意象解读:词中的“急迫光阴”、“荣贵虚劳”等词语,都表达了一种紧迫感和对名利的过度追求。而“蚕身缘”、“真灵”等意象则揭示了人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可能付出的代价,以及这种代价背后的悲哀。
  1. 文学价值
  • 语言风格:王哲的词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醴泉人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 历史地位:《苏幕遮·劝化醴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其艺术上的高超表现,更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使其成为后人研究和传颂的对象。
  1. 社会影响
  • 启发思考:王哲的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比喻,启迪了无数读者对于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应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 传播范围:由于其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性,《苏幕遮·劝化醴泉人》被广泛传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有众多的读者对其产生共鸣,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幕遮·劝化醴泉人》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刻启示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还能从中获得对于生命、时间和价值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