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 劝世

叹人身,如草露。却被晨晖,晞转还归土。百载光阴难得住。只恋尘寰,甘受辛中苦。
告诸公,听我语。跳出凡笼,好觅长生路。早早回头仍返顾。七宝山头,作个云霞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幕遮·劝世》是北宋词人王哲所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苏幕遮·劝世》的作者,王哲,原名中孚,字允卿,出家后改名王哲,号重阳子。他为道教全真教祖师,是金元时期的著名道士。
  2. 文学背景:此词创作于北宋时期,体现了当时道教文化与文人情怀的结合。作为全真教的道教徒,王哲在其修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苦短,因而借诗词表达其对生死、富贵等世俗观念的超脱态度。
  3. 词作原文:《苏幕遮·劝世》原文如下:
    > 叹人身,如草露。
    > 却被晨晖,晞转还归土。
    > 百载光阴难得住。
    > 只恋尘寰,甘受辛中苦。
    > 告诸公,听我语。
    > 跳出凡笼,好觅长生路。
    > 早早回头仍返顾。
    > 七宝山头,作个云霞侣。
  4. 作品鉴赏:词中通过对比“身”和“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这种表达方式既揭示了人生的残酷性,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同时,词人倡导跳出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非常前卫的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超越。
  5. 艺术特色:在《苏幕遮·劝世》中,王哲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意象来传达哲理。例如“晨晖”、“草露”等自然景物被用来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易逝;而“七宝山头”则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苏幕遮·劝世》不仅是王哲个人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宋代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人对于生命、死亡以及宇宙观的认知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