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 秦渡坟院主僧觅

善看经,能礼忏。金面胭脂,正好频频蘸。转转殷红红不淡。色里全真,真里成清湛。
仗铅刀,擎汞錾。劈暗凿昏,迸出银霞艳。万道霞光攒一点。般若波罗,得得无增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幕遮·秦渡坟院主僧觅》是元代著名诗人王哲的一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王哲,又名中孚,字允卿,道号重阳子,原籍咸阳县大魏村,出家后改号为重阳子。他不仅是道教全真教的祖师之一,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作品深受后世推崇。
  2. 诗词原文:《苏幕遮·秦渡坟院主僧觅》的原文如下:
    善看经,能礼忏。 金面胭脂,正好频频蘸。 转转殷红红不淡。 色里全真,真里成清湛。 仗铅刀,擎汞錾。 劈暗凿昏,迸出银霞艳。 万道霞光攒一点。 般若波罗,得得无增减。
  3. 创作背景:王哲的创作背景与其宗教身份紧密相关。他于金正隆四年(1159年)离弃家外游,并在甘河镇遇见异人并得到了内炼真诀,这使他悟道出家,成为全真道士。此时期,王哲的创作多与修行、悟道有关,而这首《苏幕遮·秦渡坟院主僧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 诗词鉴赏
  • 意境描绘:诗作通过丰富的色彩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如“金面胭脂”和“万道霞光”等,都极具视觉冲击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之中。
  • 哲理深蕴:诗词中的“般若波罗”,即佛教的“智慧”,与道教的“真一”相呼应,体现了作者对于真理的探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 艺术手法:整首词运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如“金面胭脂”与“万道霞光”的鲜明对比,以及“色里全真,真里成清湛”的象征意义,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影响
  • 道教传播:《苏幕遮·秦渡坟院主僧觅》不仅展示了王哲个人的修行经历,还反映了全真道在当时的传播和发展,对后世的道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众多学者和文艺评论家所重视。

《苏幕遮·秦渡坟院主僧觅》是王哲以道教修行为主题创作的一首词。它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