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咏葫芦

一只葫芦真个好,朝朝长是随予。腹中明朗莹中虚。贮琼浆玉液,滋味胜醍醐。
日日饮来依旧有,自然不用钱沽。杖头挑起入云衢。三清前面过,参从黍米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咏葫芦》是元代著名诗人王哲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意境和哲学思考的诗词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词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哲,本名中孚,字允卿,道号重阳子,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人,是道教全真教的祖师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对道家哲学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其诗作多反映出对自然的感悟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1. 诗词原文
    一只葫芦真个好,朝朝长是随予。腹中明朗莹中虚。贮琼浆玉液,滋味胜醍醐。日日饮来依旧有,自然不用钱沽。杖头挑起入云衢。三清前面过,参从黍米珠。

  2. 诗词解析

  • 意象分析:《临江仙·咏葫芦》中的葫芦不仅是物理形态上的容器,更是精神象征,代表着纯净、空灵以及内在美。诗中的“腹中明朗莹中虚”,描绘了葫芦内在的清澈和透明,象征着心灵的清明和纯净。
  • 哲理探讨:诗句“贮琼浆玉液,滋味胜醍醐”不仅形容葫芦的口感,也暗喻了通过内省和修炼可以达到的精神富足状态。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强调内心修为的重要性。
  • 社会寓意:通过对葫芦的描写,王哲展现了他对于世俗繁华的淡泊与超然,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物质欲望的反思与批判。在元末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隐逸生活的理想,鼓励人们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临江仙·咏葫芦》不仅是王哲文学造诣的体现,也是其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的传达。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