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 · 百字折桂令

敝裘尘土压征鞍,鞭丝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径入烟霞。
动羁怀、西风木叶,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昏鸦。
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湾、渔网纶竿钓槎。
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满山满谷,红叶黄花。
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双调 · 百字折桂令》是由元代诗人白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作品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径入烟霞。
    动羁怀西风木叶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昏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

  2. 诗词鉴赏

  • 主题内容:《百字折桂令》是一首描写旅途风景的七言律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壮美,以及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 艺术手法: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描绘来表现自然景物,如“西风木叶”、“秋水蒹葭”等,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旅途中孤独感的抒发。
  1. 创作背景
  • 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借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关注与思考。白贲作为元代的文人,其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1. 文化意义
  • 《百字折桂令》不仅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也为后人研究元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资料。
  1. 历史地位
  •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此类反映旅途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一直被后世所重视。
  1. 影响评价
  • 《双调 · 百字折桂令》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受到了读者和学者们的一致好评。它不仅是元代文人诗歌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双调 · 百字折桂令》作为元代的一首著名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了解到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还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与深度。

注解

此曲一说乃郑光祖之作。

弊裘:也作“敝裘”,破旧的衣服。征鞍:远行的鞍马。

袅:摇曳的样子。此句意谓游子疲倦无力,马鞭如芦花一样摇曳。

一迳:一直。

羁怀:游子羁旅的情怀。

蒹葭:芦苇。

写长空:雁飞空中,像在写字,故说“写长空”。长空,一作“高寒”,指天空。

纶竿:钓鱼竿。钓艖(chā):钓鱼的小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