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送人

津亭柳色,正舞翠毵毵,乱侵歌袖。骊驹送酒。竞东门祖席,宾僚勋旧。白发青衫,愁绝风流去后。黯回首。但梦绕藩垣,帘影清昼。
遗爱曾未久。闻里役均输,力排豪右。喧传万口。道调元赞化,是经纶手。鼎铉虚贤,分内功名信有。事非偶。看金瓯、姓名还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古代文学的瑰宝——《扫花游送人》

《扫花游送人》是一首出自清代著名诗人黎兆勋之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黎兆勋深邃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诗歌技巧,也反映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在阅读《扫花游送人》时,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美,还能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文学技巧上来看,《扫花游送人》体现了黎兆勋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熟练掌握。他的诗作遵循了古典诗词的格律与韵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雕琢,达到了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效果。这种对形式美的把握,使得整首诗歌读来既有韵律美,又不失深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在情感表达方面,《扫花游送人》深刻而细腻。诗中的“扫花”象征着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无奈与哀愁;“送人”则是诗人对友情或亲情的珍视与不舍。通过这样的意象使用,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既表达了对离别时刻的感伤,也透露出对重逢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从文化背景来看,《扫花游送人》不仅是黎兆勋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的反映。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审美趣味等均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清代社会的文化面貌以及黎兆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扫花游送人》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被后世所传颂,不仅仅是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共有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人们都能在这首诗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间真情的珍视。

《扫花游送人》作为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