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岩下柏,青青水中蒲。
岩前有幽人,壮岁常独居。
独居亦何为,不羡春华敷。
十年掩关卧,门庭尽荒芜。
美人殊不来,日夕听轩车。
拟古次韵六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古次韵六首》是元代诗人安熙的作品,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将从诗歌的作者介绍、诗歌原文、诗歌注释与译文等方面进行介绍。
作者介绍:安熙,字敬仲,号默庵,藁城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卒于武宗至大四年,年四十二岁。他的生平经历颇为传奇,早年曾慕刘因之名,欲从其游学,但未果,之后跟随刘因门下的乌冲学习,并尊信力行,家居教授长达数十年,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
诗歌原文:
人生有定分,所贵能乐天。自轻失所乎,欲进安敢前。思君重思君,此情谁与宣?举头见明月,顾影徒自怜。终当谢尘世,洗心闻涧泉。
昆崙一何高,出此无穷河。遥遥何所往,不啻万里多。诗歌注释与译文:
- 译文:人生的定位已经明确,最珍贵的是能够快乐地生活。因为自己的轻率失去了方向,想要进步却不敢前行。思念你的心情难以言表,这种情感谁能理解?抬头看见明亮的月亮,低头看到自己的影子,只能独自感到凄凉。最终要感谢这个尘世,洗涤心灵去聆听山涧的泉水声。
-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定位和自我认识的独特见解。通过对比“明月”与“涧泉”,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力感和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
- 诗歌鉴赏:
- 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诗中的“举头见明月,顾影徒自怜”两句,运用反衬手法,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坚定的情感。
- 全诗以抒情为主,语言简练而含蓄,充满了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 诗歌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元代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安熙的这首诗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抒发和表达。
- 通过对明月和涧泉的描写,诗人试图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虽然身处纷扰的世界,但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澈。
- 诗歌创作手法:
- 安熙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例如通过描写明月和涧泉来隐喻诗人的情感和追求。
- 他还采用了象征手法,将“明月”和“涧泉”作为心灵的象征,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夸张和反衬等修辞技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拟古次韵六首》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通过深入了解这首诗及其作者安熙,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