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遇成之之京都

人海茫茫名利场,盛年快意一观光。
顾予白发归来晚,羞过渊明五柳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彭泽遇成之之京都》是元代诗人吴澄所作。在元代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点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

吴澄,字幼清,号草庐先生,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生平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他不仅博通经传、学识渊博,还曾担任过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监丞等重要官职,并被后世广为传颂。

诗中“人海茫茫名利场,盛年快意一观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名利场的超然看法。在元代社会,文人常常身陷名利场的漩涡中,而诗人却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认知,认为盛年之时应当尽情享受人生,而非被名利所累。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出吴澄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诗的最后部分“顾予白发归来晚,羞过渊明五柳庄。”则反映了诗人对于晚年归隐生活的向往。吴澄自述其因母亲年老而辞官回乡,这种选择也反映了他对于传统儒家理念的坚持,即在适当的时候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与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物质追求之外的精神境界的向往。

《彭泽遇成之之京都》不仅是吴澄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元代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更全面地认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也能从中汲取到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