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仍著薜萝遮,地僻林深有几家。
莫道春风吹不到,门前依旧鸟衔花。
题画十首
介绍
《题画十首》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元丰元年(1078年)至宋绍圣四年(1097年)。在这之前,苏轼曾为他的好友黄庭坚的画作题过十首诗,后由黄庭坚整理成集。
在《题画十首》中,苏轼以画家的视角去欣赏和评论绘画艺术。他通过对画面的描绘,传达出对生活、自然、艺术的独特感悟,展现出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题画十首》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赞美山水景色的,如《横江词·西塞山前白鹭飞》、《夜泊牛渚怀古》等;也有表现人物情感的,如《赤壁赋》中的“大江东去”等;还有表达诗人人生哲理的,如《前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苏轼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主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世俗,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这种观点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题画十首》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杰作,它不仅是苏轼艺术才华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
注释:草堂仍然用薜萝来遮挡,四周偏僻林深有几家。不要以为春天的风吹不到草堂,门口仍然有鸟儿衔着花朵飞过。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草堂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通过对比、想象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草堂的景色和氛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杜红兰若满汀边,烟际平林似辋川。 安得宽闲如此地,看山坐老夕阳船。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通过“杜红”和“烟际平林”等意象,展现了汀边的自然风光。诗句“安得宽閒如此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而“看山坐老夕阳船”则进一步以夕阳下的船只和长久的山景欣赏,来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
【注释】 岩壑:山中幽深的岩谷。万绿齐:形容春天满目绿色,一片葱茂的景象。隔林:指在树林间。黄鸟:即黄莺,这里代指诗人。尽:尽情地。 山翁:隐士,指陶渊明。记:记得。灯前:指元宵佳节,古代人们常在灯前赏月品茶。 为约:是说陶渊明邀请他来品茶赏月。 红楼:指女子居住的房屋。试品题:指陶渊明邀请他在红楼上品茶赏月,并给他题字。 赏析: 此诗首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景图。颔联写人
题画十首 灌木苍藤护草堂,流泉汩汩绕渔梁。书声遥送斜阳里,谁道空山白昼长。 释义:在茂密的灌木和苍藤的掩映下,草堂显得更加幽静;清冽的泉水潺潺流淌,绕过小桥流向远方。那悠扬的书声随着落日余晖,在空寂的山谷里回响。谁能说空寂的山谷中白昼比黄昏还要漫长呢? 注释:灌木:指茂密的灌木丛。苍藤:泛指藤类植物。护:遮蔽。流泉:指山间泉水。汩汩:水声流动的样子。渔梁:指小木桥。书声:指读书的声音。遥送
注释:秋天的霜露让树林里的树叶飘落,漠漠寒云在空中流动。山路上没有人,只有黄色的落叶堆积在地;野外的小河中有位客人,划着轻舟荡漾。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秋林景色的诗。首句写清霜使满林秋色更添凄冷之景,次句写漠漠寒云如丝般飘浮于天际,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高、空旷的氛围。第三句写秋林中黄叶无人欣赏而自叹寂寞,第四句写野塘中有人欣赏而自得其乐。整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这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色、表达隐者生活情趣的诗。 万木凋残众岭寒,诛茅栖息易为安。 注释:山林中的万木都凋零枯萎,只有这群山岭还保持着寒冷的气候,隐居在此的人,很容易感到安稳。 朝来犹有寻幽者,不畏崎岖磴百盘。 注释:清晨还有人追寻那幽深的景色,他们不怕曲折蜿蜒、盘山路险,继续寻找心中的美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山林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隐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注释:千仞山崖高耸,山峰似乎要倾倒下来,飞流直下,溅在人眼睛里,就像雪花一样晶莹剔透。 长风卷起云层,向远方吹去,化作了天台的暮雨声。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高耸的山峰,飞瀑如雪,云海翻腾,都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画。诗人用“千仞颠厓”、“飞流溅眼”等词语生动地表达了这种壮观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而宏大,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注释】 雨歇:雨水停止。重林:茂密的树林。烟树湿:树木被雨雾笼罩,显得湿漉漉的。风来:风开始吹拂。虚阁:空荡荡的屋舍。晚窗凉:傍晚时透入窗户的清风凉爽而宜人。幽人:幽居的人,指隐士。阑干:栏杆。倚遍:倚靠了又倚靠。始识:最后才认识到。山中兴味长:在山林中领略到了深长的意味。 【赏析】 诗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首句“雨歇”点明天气转晴。“雨歇重林”既写出了雨后的景色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1. 诗句解读: - 忆昔相逢武水头:回忆过去在武水头与某人相遇的情景。 - 行行送上木兰舟:每走一步就送上一艘木兰船,形容离别时的不舍。 - 遥怜落日蒸溪上:远处看到夕阳映照在溪水上,景色美丽但内心却感到哀愁。 - 野色风声几许愁: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微风吹过的声音,让人不禁感到几分忧愁。 2. 注释: - “武水头”:指的是一个地点或事件的起点。 -
注释:山意葱茏是因为早春寒冷,数家人的茅屋是他们捕鱼的地方。溪水在苕溪和霅溪汇合的地方,我何时才能买到木兰花呢?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渔村风光的小诗。首句写早春的景色,山意盎然,寒气逼人。次句写渔人的生活,他们住在茅屋里,靠打渔为生。第三句是说:溪水的源头在苕溪和霅溪汇合的地方,我想什么时候能到那里买些木兰花回来插在头上呢?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诗句释义与译文: - 草阁吟秋倚晚晴,云山满目夕阳明。 - “草阁吟秋”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诗人在草阁中吟诵诗歌,感受着秋天的气息。“倚晚晴”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云山满目夕阳明”进一步描绘了夕阳下,云山壮丽的景象。 - 诗成喜有相过客,识取渔梁柱杖声。 - “诗成喜有相过客”表明诗人完成了一首诗,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相过客”可能是指诗人的朋友或者来访的客人
江南春尽野花稀,绿树阴阴结夏帏。 译文:江南的春天已经过去,野外的花已经稀少了,绿色的树荫在夏天里结成了帷幕。 注释: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野花:指田野里的野花。结:用线系。夏帏:用布做成的夏季遮雨遮阳的帐子。译文:江南的春天已经过去,野外的花已经稀少了,绿色的树荫在夏天里结成了帷幕。 诗在浩然驴背上,按鞭徐咏夕阳归。 译文:诗作在诗人浩然先生的驴背上,缓缓吟诵着夕阳西下的情景。 注释:浩然
注释与赏析: 题画十首 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间溪流的宁静画面,并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下面是逐句释义及注释。 雨霁秋滩带石流,过桥心事与悠悠: 注释:雨后秋天的江水在沙滩上留下一条条小溪流,我走过这座桥时,心中充满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一幅秋日江滩的画面定格在纸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宁静而深远的情感。
【解析】 题画十首,共十首。第一句“野水荒亭气象幽”,点出画中景致,野水荒亭,气象幽深,为下文写景作铺垫。第二句“山深因少客来游”,点出了画面上的主体景物是山。第三句:“啼禽欲歇烟霞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山色渐晚,鸟声欲止,一片寂静。第四句:“一对西风落叶秋”则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图景,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片萧瑟。 【答案】 译文:(我)野外的水草荒芜的小亭子,气象幽深,山势高而深
【注释】: 题画十首:是杜甫晚年在四川成都草堂作的一组诗,共十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霜根:竹根经霜后颜色更加白净。 市朝远:指远离了尘杂喧嚣的都市。 琴趣:即“琴趣自得”,意谓琴音之妙趣自然自现,不必刻意追求。 赏析: 此诗前两联写竹,竹为诗人最喜爱之物,故以竹起兴。诗人以竹为喻,表达了自己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后两联则写人,诗人借题咏竹,抒写自己的隐逸生活。 首联两句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拔嶂悬泉隔世嚣,层楼曲阁倚云霄。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远离世俗喧嚣的宁静环境。"拔嶂"指的是陡峭的山峰,"悬泉"是指从山顶流淌下来的清泉。整个句子描绘了一个山清水秀,远离尘嚣的地方。"层楼曲阁"则形容这个环境中的建筑,既有高楼也有曲折的阁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倚云霄"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