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春闺送别

花满离筵酒满瓶。摘花未语泪先零。杯行教醉莫教醒。
今夜酴醾连理枕,明朝柳絮短长亭。一般杜宇两般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春闺送别》是元朝诗人吴存创作的一首词,全名为《浣溪沙·春闺送别》。下面将详细介绍此作品:

  1. 作者背景
  • 基本信息:吴存(约1257年—1339年),字仲退,号乐庵,出生于江西波阳。吴存是元朝的文学家,他的生活与政治环境充满了动荡,但他在文学创作中却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才华。
  • 生平经历:吴存曾领乡荐,但在参加礼部考试时失败,未能取得功名。后来他曾担任饶州路学正等职,最终在至元五年(1339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的生平虽多坎坷,但其文学作品却流传至今,显示了其非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1. 词作原文
  • 花满离筵酒满瓶。摘花花未语泪先零。杯行教醉莫教醒。
    今夜酴醿连理枕,明朝柳絮短长亭。一般杜宇两般听。
  1. 词语注释
  • 花满离筵:形容离别时宴席上鲜花盛开,充满喜庆的景象。
  • 摘花花未语:意指在即将离别时,女子还未开口说话,就已经开始哭泣。
  • 泪先零:表示泪水先于言语而流下,突显了离别时的伤感情绪。
  • 杯行:饮酒的动作。
  • 教醉莫教醒:意思是劝人饮酒,但不要过量以至于醉倒,以免妨碍离别后的清醒状态。
  • 酴醿:即荼蘼,一种花卉,常用于春天,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或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连理枕:指情侣之间相依相伴的枕头,常用以象征夫妻关系。
  • 柳絮:柳树飘落的白色絮状物,常被用来比喻春天的景色或表达某种轻盈、飘逸的情感。
  • 杜宇:即杜鹃鸟,以其叫声“杜杜”而闻名,常常被用来形容哀伤的情调。
  • 一般杜宇两般听:意为无论是听到杜鹃鸟的悲啼,还是听到其他声音,都有一种悲伤的感觉。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浣溪沙·春闺送别》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语言描绘,深刻地表达了离别时的痛苦与不舍。尤其是“摘花花未语泪先零”,生动描绘了女子内心的忧伤和不舍。
  • 艺术特色:此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来描绘情感,既有视觉上的美景如“花满离筵酒满瓶”、“夜雪连理枕”,也有听觉上的哀愁如“一般杜宇两般听”。这种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词情感饱满且层次分明。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元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生活多有波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存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文人的内心世界。
  • 文化背景:作为一位元朝文人,吴存的创作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浣溪沙·春闺送别》中的意象和情感也与当时的文人雅集、诗词创作有关,体现了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心理。
  1. 文学地位
  • 文学史地位:《浣溪沙·春闺送别》作为元朝时期的诗词作品,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元代文化的重要线索。
  • 后世影响:尽管《浣溪沙·春闺送别》本身可能不如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在元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它的研究和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元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风貌。

《浣溪沙·春闺送别》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词作,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细致的解读,人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这首诗的美,还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印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