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臣堂甫北归

哀哉同队鱼,尽在枯池里。
纵免鼎中烹,将见渴欲死。
造物何不仁,岂独困二子。
我虽江湖心,恨无斗升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汉臣堂甫北归》是金朝诗人李俊民创作的一首古诗,其原文如下:哀哉同队鱼,尽在枯池里。纵免鼎中烹,将见渴欲死。造物何不仁,岂独困二子。我虽江湖心,恨无斗升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和对不公现象的批判。《刘汉臣堂甫北归》不仅是李俊民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从文学角度来看,《刘汉臣堂甫北归》体现了李俊民深厚的诗歌功底和艺术魅力。他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无奈。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还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在诗歌的结构上,《刘汉臣堂甫北归》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这种形式简洁明了,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诗歌的韵律感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刘汉臣堂甫北归》是金代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的缩影。金朝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短暂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李俊民作为金末元初的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普遍情绪和心理状态。例如,“哀哉同队鱼,尽在枯池里”这句话揭示了社会的贫瘠和人民的困境。而“造物何不仁,岂独困二子”则表达了对于不公现象的愤慨和不平。这种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不公现象的揭露,体现了李俊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正义的追求。

从历史的角度看,了解《刘汉臣堂甫北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金朝虽然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但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俊民作为金末元初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还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对《刘汉臣堂甫北归》等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索金代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点,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刘汉臣堂甫北归》不仅是李俊民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研究金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通过对其诗歌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不公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