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同队鱼,尽在枯池里。
纵免鼎中烹,将见渴欲死。
造物何不仁,岂独困二子。
我虽江湖心,恨无斗升水。
诗句原文:
哀哉同队鱼,尽在枯池里。
纵免鼎中烹,将见渴欲死。
造物何不仁,岂独困二子。
我虽江湖心,恨无斗升水。
译文:
金朝末年,诗人李俊民目睹同队之人陷入困境,他们如同池塘里的鱼儿一般,被困在干涸的池子里,无法逃脱。即使暂时免除了被鼎中烹煮的命运(比喻虽然暂时安全,但危机四伏),但他们仍可能因口渴而死亡(象征着他们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面对这种不公的命运,李俊民不禁感叹造物主的不仁,为何只让他们两个陷入如此绝境(暗示这是命运对特定人的惩罚)。尽管李俊民自己身处江湖之中,内心也渴望得到一些帮助(他自称为江湖人,意味着他想脱离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平静),但他却连一斗升的水都难以获得(象征他的处境极其艰难,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生存)。
关键词解释:
- 哀哉: 表示悲伤、哀悼的情感。
- 同队鱼: 指同一队伍中的同伴或伙伴,此处比喻那些遭遇相同困境的人。
- 枯池里: 指干涸的池塘或深坑,形容处境艰难、环境恶劣。
- 鼎中烹: 古代一种烹饪方法,将食物放在鼎中加热煮熟。这里用来比喻面临极大的危险或压力。
- 渴欲死: 形容极度口渴,几乎要死的感觉,比喻生命垂危。
- 造物: 指自然和宇宙的存在,有时带有宿命论的色彩。
- 岂不仁: 表达作者对造物不仁或不公平现象的质疑。
- 江湖心: 指超脱尘世的心境,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 恨无: 表示极度渴望或无奈的心情。
- 斗升水: 古代容量单位,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约合今天的100毫升。常用来形容非常少的水资源,象征着极端匮乏。
赏析:
李俊民的这首诗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他对那些不幸陷入困境之人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诗中的“枯池”与“同队鱼”形象地比喻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就像被困在池塘里的小鱼一样,无法挣脱束缚,挣扎求生。这种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感受。
“纵免鼎中烹,将见渴欲死”反映了这些人物即便暂时摆脱了危险,也可能因为环境的艰苦而导致生命的威胁,这种情景展示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常。诗中的“造物何不仁”和“岂独困二子”表达了诗人对造物主的质问和不满,认为这样的不公待遇是对所有人的惩罚。
“我虽江湖心,恨无斗升水”则体现了诗人虽心怀壮志、超然物外,但仍无法逃脱现实生活的艰辛,渴望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生活的困难。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正义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自身的理想主义情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