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周室衰,周人咏黍离。
君今饷我黍,为赋黍离诗。
厥初蓺黍时,饭牛使牛肥。
八月黍未穫,胡儿驱牛归。
胡儿不满欲,我民还买犊。
今秋犊未大,又被胡儿逐。
胡儿皆饱肉,我民食不足。
食不足,尚可鬻子输官粟。
母应之饷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母应之饷黍》是金末元初李俊民的作品,而非宋朝的作品。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道人,是金泽州晋城人,得程氏之学及邵雍《皇极》数,有《庄靖集》传世。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作者简介:金末元初的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道人,是金末元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他不仅学识渊博,还曾以进士第一的身份进入仕途,但不久后选择辞官,回归乡里教授学生。在元朝初期,李俊民被忽必烈召见,并询问祯祥之事,最终因年事已高而去世,享年八十岁。
作品原文:通过《母应之饷黍》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俊民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诗中描述了周室衰微时的情景,以及人民在战争与贫困中的无奈与挣扎。李俊民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艰辛生活。
创作背景:据记载,李俊民在宣宗南迁期间隐居嵩山,并在后来迁徙至西山。他的晚年生活颇为宁静,但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兴亡与社会的动荡。李俊民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担忧,这也是他能够留下不朽之作的重要原因。
《母应之饷黍》不仅是李俊民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交织在一起的结晶。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还能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