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长安陌上花,万方人物仰皇家。
龙门变化风雷夕,凤阙瞻依日月华。
晓色宫槐连御柳,春声叠鼓带凝笳。
闻君高咏燕山雪,细诵新章绚彩霞。
次杨侍郎辇下书事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杨侍郎辇下书事韵》是一首由元代文人汪泽民所作,表达对长安(今西安)美景及盛世景象的赞美。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诗中描绘了长安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诗的前四句“曾看长安陌上花,万方人物仰皇家”通过观察长安城的景致,传达出一种对盛世的赞美。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不仅是政治的中心,也是文化的象征。诗人通过观察路边的花朵,联想到长安城内外的人物,他们共同仰望着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
紧接着,“龙门变化风雷夕,凤阙瞻依日月华”,这句诗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长安城的壮丽景色。“龙门”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皇宫附近的一道壮观的城墙,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而“风雷”和“日月华”则暗示着长安城的繁华和活力。诗人通过这些象征性的元素,展示了这座城市在夜幕下的美丽和神秘。
“晓色宫槐连御柳,春声叠鼓带凝笳”,此句描绘了清晨时分的景象,宫中的槐树和御柳相互连接,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春天的鼓声和笳声伴随着晨曦,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闻君高咏燕山雪,三复新章绚彩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高唱燕山雪景的赞赏,以及对自己作品的反复吟诵。这里的“燕山雪”可能代表了北方的壮美景色,而“新章绚彩霞”则可能是指诗人的新作充满了色彩和活力。
《次杨侍郎辇下书事韵》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历史、地理和文化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作者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