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中见杏花残枝有感

杏花憔悴减胭脂,闭户春深笑不知。
芳艳半开争共赏,何人还爱雨馀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斋中见杏花残枝有感》是元代诗人汪泽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元代诗坛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生平
  • 汪泽民,字叔志,号堪老真逸,出生于元宁国宣城。他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进士,历任岳州路同知、南安、信州、平江三路总管府推官等职务。
  • 在政治仕途上,汪泽民表现出了一定的才干,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官场的功名,而是致力于文学与史学的研究,与张师愚合编有《宛陵群英集》。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
  1. 诗歌内容
  • 诗的开头“杏花憔悴减胭脂”,用杏花形容春天的气息和美丽,而“憔悴”则表达了杏花在春末时的美丽不再,如同经过岁月沉淀后的美貌。
  • “闭户春深笑不知”描绘了一个人在深锁的房间内,对外界的繁华视而不见,只有自我欣赏的态度。这里的“笑不知”既指内心的自得其乐,也隐含了对外界繁华的漠视。
  • “芳艳半开争共赏”反映了一种审美的冲突。虽然杏花已经开放,但人们更多地是在品味其半开的美景,而不是全盛时期的景象。
  • “何人还爱雨馀枝”则进一步强调了杏花凋零后的凄凉美,以及人们对它最后的欣赏也是基于它的不完美。
  1. 艺术特色
  • 汪泽民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 通过“杏花”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变迁。
  • 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色彩和光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1. 文化背景
  • 元代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时代,诗歌创作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人多有游历四方的经历,这也为他们的诗歌增添了许多生动的元素。
  • 汪泽民作为元代文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

汪泽民的《斋中见杏花残枝有感》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成为研究元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