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祝明远

我昔游师门,与子始相识。
襟怀蔼春气,颜色泽而皙。
怜我学无方,为我数开迪。
子言虽恳恳,奈此正茅塞。
他时七月暑,子与舒元易。
芒鞋杖而盖,访我到荒僻。
松阴作参坐,快饮不馀滴。
清论秋夜长,草舍随所息。
蚊䖟及风露,义不作宾客。
别来子久病,传者亦非的。
但云类痁疟,岂意至兹极。
我尝习医药,此候颇不惑。
中乾而外强,翕翕唇颊赩。
痰涎屡吞吐,寒热互煎逼。
我虽弗果问,子固不能即。
寄书或浮沉,遣价胡不克。
纵无续命方,未必大差忒。
一朝计音至,造物果难测。
老师倡绝学,正赖相附翼。
譬如万稂莠,初睹一二穑。
有子未为多,失子良可惜。
深惭病莫助,执绋当致力。
及知已没土,尚拟瞻几席。
因循至如此,过矣复奚饰。
昔为同舍好,今有生死隔。
嗟我凡下资,意欲填胸臆。
支离久成熟,岂悟本方直。
灵苗不自爱,日日纵螟蠈。
今虽来照彻,实信已非亿。
缉熙苟无怠,非久当有得。
子虽在重泉,岂不念畴昔。
明明为子告,执笔重悽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祝明远》是元代诗人李存创作的一首悼亡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李存:元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歌作品以抒发真挚情感见长,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李存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都体现了元末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他与当时许多文学大家一样,身处乱世之中依然坚守文学的理想,通过诗词来表达对时代的思考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 作品主题:《哀祝明远》是一首典型的悼亡诗。通过对逝去友人的追忆和缅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友情以及面对生死离别时的无奈和悲伤。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珍贵,反映了元代社会人文关怀的一面。
  1. 诗歌原文
  • 首段:诗的开头“我昔游师门,与子始相识”直接点明了作者与祝明远的关系,并引出了两人初次相遇的情景。这样的叙述不仅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温馨的场景,也为后续对友情的描述奠定了基调。
  • 中间部分:接下来的诗句中,“怜我学无方,为我数开迪”表达了作者对祝明远学业未成或生活困顿的同情与支持。而“子言虽恳恳,奈此正茅塞”则反映了祝明远虽有意愿但无法回应的困境。这两句展示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遗憾。
  • 结尾部分:“他时七月暑,子与舒元易”和“芒鞋杖而盖,访我到荒僻”等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同时暗示了祝明远因疾病而变得越发衰弱的状态。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朋友不幸离世的哀悼之情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诗中的“清论秋夜长”和“草舍随所息”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慰藉的氛围。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李存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描写技巧,如“松阴作参坐”和“快饮不馀滴”,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深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的追忆,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映。通过对友人生前的点滴记忆与对其离世的深切哀悼,诗人传达了人世间最纯粹的情感——友情。
  • 文化价值: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李存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通过阅读《哀祝明远》,能够更好地理解元代文学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哀祝明远》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元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 情感共鸣:这首诗以其真挚感人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流传广泛的经典之作。
  • 历史意义:它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宝,更是一种历史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细致的解析与鉴赏,不难发现《哀祝明远》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谊的悼亡诗,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侧面,还折射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