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除此外都无。说与洞蟾子,定里作工夫。
守为胎,用为窍,假为符。既明此理,何须苦泥墨和朱。若使精凝气固,便可驱雷役电,妖怪悉皆诛。行满功成日,谈笑谒仙都。
水调歌头 · 赠实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 · 赠实庵》是苏轼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居黄州时,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一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与诗歌一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在宋代,词达到了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各具特色。其中,苏轼的词作以豪放、激昂著称,他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他对人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感受到苏轼那种超越时空的文人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例如,“归去”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天宫的美好向往;“转朱阁,低绮户”,则描绘了月儿缓缓移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这些优美的意象不仅增加了词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水调歌头 · 赠实庵》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