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赠虚庵

日用工夫,只一味、存虚抱素。会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紫极宫中元气息,调我鼎内三花聚。问安炉、立鼎事如何,乾金铸。
缚金乌,获玉兔。捉将来,封土釜。这火候抽添,更须防护。至宝圆成明出入,法身形兆无来去。便潜身、直谒太清宫,神常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赠虚庵》是一首富有道家色彩的词作,由元代道士李道纯创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信息
  • 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都梁(今湖南武冈)人。元世祖时人,全真南宗著名道士。他著有《中和集》三卷、《后集》三卷、《周易尚占》三卷、《道德会元》三卷。
  1. 作品原文
    日用工夫,只一味、存虚抱素。
    会殊途同归,一致百虑。
    紫极宫中元气息,调我鼎内三花聚。
    问安炉、立鼎事如何,乾金铸。
    缚金乌,获玉兔。
    捉将来,封土釜。
    这火候抽添,更须防护。
    至宝圆成明出入,法身形兆无来去。
    便潜身、直谒太清宫,神常住。

  2. 作品鉴赏

  • 修炼内丹哲学:李道纯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其对内丹修炼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修行者应专注于内心清净(存虚抱素),即便途径各异,最终目的一致(一致百虑)。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在修养的精神。
  • 象征炼丹过程:词中以炼丹为喻,描述了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达到精神升华的过程。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也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 哲理性表达:李道纯在词中探讨了“至宝圆成明出入”,以及“法身形兆无来去”等深奥的道教哲理,这些表达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生命与宇宙关系的契机。
  1. 艺术特色
  • 精炼的语言:李道纯在《满江红·赠虚庵》中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道理和丰富的情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词既具有文学美,又不失哲理性和思辨性。
  • 深刻的意境:通过对炼丹过程的描述,李道纯展现了一幅追求高深境界的画面。他的词不仅描绘了炼丹的具体细节,还通过这些细节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
  1. 历史影响
  • 道教文化的传播:李道纯作为元代著名的道士,其作品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的发展。他的诗词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也为后来的道教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 文学地位:尽管李道纯的诗词数量不多,但每一篇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使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读者建议
  • 深入阅读: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道教文化的朋友,深入阅读李道纯的《满江红·赠虚庵》,不仅能欣赏到其精湛的文学技艺,还能从中领悟到道教哲学的精髓。
  • 思考与讨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不妨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或与他人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并拓宽自己的视野。

《满江红·赠虚庵》不仅是李道纯个人修炼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其对道家哲学的一种独特诠释。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和内丹修炼的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