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元殿赐牡丹

九重羯鼓声动地,万年枝上回春意。
天遣姮娥散一枝,一枝先到山人家。
焚香再拜皋国色,雨露沾濡知帝力。
我愿人间春不老,长对此花颜色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慈元殿赐牡丹》是汪元量的作品,一首充满历史情感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绘宫廷中牡丹盛开的景象,隐喻了元代统治者对民间春天的期盼以及他们的统治政策。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背景:汪元量(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又号楚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南宋遗民。他是元朝时期的文学家和画家,曾出仕于元朝,晚年归隐乡间。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波折,这使得他在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故土、亲情和友情的深切怀念。
  2. 艺术特色:《慈元殿赐牡丹》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上。诗中的“九重羯鼓声动地,万年枝上回春意”描绘了宫廷中音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而“天遣姮娥散一枝,一枝先到山人家”则通过天上的嫦娥传递春意,暗示了皇帝对民间春天的期待以及对民生的关注。
  3. 历史意义:《慈元殿赐牡丹》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政治氛围和民族关系。在元朝初期,统治者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巩固政权,包括利用宗教仪式来显示其权威。这首诗通过描绘宫廷中的牡丹盛开,隐喻了元代统治者对民间春天的期盼以及他们的统治政策。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抗元志士的同情和支持。

《慈元殿赐牡丹》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艺术品,它通过对宫廷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元朝统治者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统治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