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暮夜宿望亭

茅屋沿堤密掩扉,官桥昏黑泊船稀。
守关戍火明村坞,隔岸渔灯照石矶。
寒木尽随溪雨落,断鸿犹趁野云飞。
篷窗攲枕浑无寐,倦听人家夜捣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暮夜宿望亭》是元代诗人李元圭的作品,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宁静画面。下面将深入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李元圭,字廷璧,元河东人,端厚沈毅,重然诺,酷志读书。晚年居吴中,多叹老悲穷之作,有诗集《廷璧集》传世。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
    茅屋沿堤密掩扉,官桥昏黑泊船稀。
    守关戍火明村坞,隔岸渔灯照石矶。
    寒木尽随溪雨落,断鸿犹趁野云飞。
    篷窗攲枕浑无寐,倦听人家夜捣衣。
  • 翻译:《秋暮夜宿望亭》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首联“茅屋沿堤密掩扉,官桥昏黑泊船稀”,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寂静和荒凉。颔联“守关戍火明村坞,隔岸渔灯照石矶”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戍楼的灯火与河面的渔灯相映成趣。颈联“寒木尽随溪雨落,断鸿犹趁野云飞”则表达了季节更迭带来的萧瑟之感。尾联“篷窗欹枕浑无寐,倦听人家夜捣衣”透露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 主题思想
  • 孤寂与思乡:诗中“篷窗欹枕浑无寐”一句体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倦听人家夜捣衣”又显示诗人对家人日常琐事的牵挂。
  • 自然之美:整首诗通过精细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如“寒木尽随溪雨落”、“隔岸渔灯照石矶”等句子,展示了自然界的美景和季节变换带来的影响。
  • 生活气息:诗中的“泊船稀”和“人家夜捣衣”等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习俗,增加了作品的生活色彩和真实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如“茅屋”、“官桥”、“戍火”、“渔灯”、“寒木”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细腻的画面。
  • 语言精炼:诗句虽然简短,但每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个诗歌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韵味。
  • 情感真挚:李元圭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情感真挚而深沉。

《秋暮夜宿望亭》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其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