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史致仕还里

委佩声遥转禁池,每依朝彩认龙旗。
白头强健追班早,青琐从容侍讲迟。
天上宸章优老日,里中孙子望归时。
多情好是长淮月,时逐心旌照玉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长史的《致仕还里》是一首描写官员归隐生活的诗。这首诗反映了元末明初时期,许多士人因战乱而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1. 时代背景
  • 元末战乱:元朝末年的政治动乱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许多学者如李士赡之子朱长史也选择隐退。
  • 明朝成立:随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士人群体开始适应新的社会秩序,其中一部分选择回归田园,寻求内心的宁静。
  1. 作者生平
  • 出身与早期生涯:朱长史字继本,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以其卓越的诗歌才华著称。
  • 入明后的仕途经历:尽管在明朝建立之初,他一度出典县学,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这标志着他对于官场的失望以及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1. 诗作主题
  • 隐逸情怀:《致仕还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感慨,以及对归乡生活的向往。
  • 对朝廷的眷恋:“天上宸章优老日,里中孙子望归时”这句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怀念以及期待再次进入朝堂的愿望。
  1. 文化象征
  • 士人的隐逸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常常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朱长史的《致仕还里》正体现了这一传统。
  • 文人与政治关系的转变:随着朝代更迭,许多文人不再满足于在政治中心活动,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寻找心灵的平静。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典雅、含蓄,充满了文人骚客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禁池”、“龙旗”、“白头”等,都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1. 历史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朱长史的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隐逸的理想模式。
  • 文学价值:作为元末明初时期的文学作品,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朱长史的《致仕还里》不仅是一首表达隐士归隐情怀的诗,也是元末明初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士人的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