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 秋夜

海蟾升。砌蛩鸣。别院俄闻裂帛声。凭轩与细听。
竹风生,桂香清。问道小山来未曾。还应寻旧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相思·秋夜》是一首描写女子在秋夜中因相思而难以入眠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背景
  •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吴江(今属江苏)人。叶绍袁妻,生三女,皆有文才。她的诗词作品有《鹂吹集》,又辑录当时名媛之作为《伊人思》,并传于世。
  • 庄盘珠,生卒年不详,号玉林、花庵词客。他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词人,其作品包含《长相思·秋夜》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等。
  1. 词作原文
  • 风萧萧。雨萧萧。四壁吟蛩入梦遥。愁肠酒不消。
  • 灯影摇。帐影飘。听尽窗前一夜蕉。断魂难自招。
  1. 词作特点
  • 情感深沉:词中的“风萧萧”、“雨萧萧”以及“愁肠酒不消”等句子,生动地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忧愁,以及她对情郎深深的思念。
  • 意境优美:通过对秋夜环境的描绘(如“风萧萧”、“雨萧萧”),以及“吟蛩入梦遥”和“听尽窗前一夜蕉”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画面,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唯美动人。
  • 语言凝练:此词的语言风格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寥寥数语便将女子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高超技艺。
  1. 词作鉴赏
  • 艺术手法:词作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吟蛩”比作“入梦”,将“窗前一夜蕉”喻为女子的心声,使得整个词作充满了想象和美感。
  • 主题思想:词中不仅表达了女子的相思之情,还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它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 文化价值:作为文学作品,《长相思·秋夜》不仅仅是一段文字的组合,它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欣赏。

《长相思·秋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学习和欣赏这样的作品,不仅可以提升文学素养,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