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 咏扇

一弯谁剪剡溪笺。雪色照人鲜。湘筠削骨劳工制,最堪怜、舒卷轻便。动处清风披拂,展时明月团圆。
流金烁石势如然。此际有威权。只愁一夜西风到,又谁知、中道抛捐。自昔炎凉故态,始终难保相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入松·咏扇》是元朝词人沈禧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在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词的多个层面:

  1. 作者简介
  • 沈禧,字廷锡,元代湖州吴兴人。作为词人,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元代,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背景与前代有所不同,这种时代的变迁也反映在他的词作中。
  1. 原文节选
  • “一弯谁剪剡溪笺。雪色照人鲜。湘筠削骨劳工制,最堪怜、舒卷轻便。”
  • 此句描绘了扇子的制作过程,以及其材质的珍贵与轻盈的特点。
  • “动处清风披拂,展时明月团圆。”
  • 描述了扇子展开时的清凉感和展开后的完整形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生活状态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风入松·咏扇》在艺术表现上融合了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意象,使得整首词既有情感的流露,又有自然的描绘。
  • 通过使用如“流金烁石势如然”、“此际有威权”等词语,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传达了词人内心的豪放与自信。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扇子不仅是实用的用品,也是文人雅士展现个人品位和文化修养的象征。通过对扇子的描述,沈禧展现了其对这一传统物品的深厚情感及审美理解。
  • 《风入松·咏扇》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和谐、平衡生活的向往,这些主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风入松·咏扇》不仅是沈禧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元代文化特色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词的赏析与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世界。对于有兴趣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而言,这是一篇值得细读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