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第三儿留郡城

百里元非远,三春又已终。
传闻随处有,消息几时通。
蔓草酣朝露,孤花系晚风。
昨逢归客语,前日早趋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第三儿留郡城》是元代周霆震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春天将尽、亲人分离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儿子虽相隔百里但并不觉得遥远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跨越空间距离的亲情力量。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周霆震,元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百里元非远,三春又已终。
    传闻随处有,消息几时通。
    蔓草酣朝露,孤花繫晚风。
    昨逢归客语,前日早趋洪。

  2. 诗歌解析

  • 首句“百里元非远”: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与儿子相隔千里,但却感觉不到距离的遥远,这反映了诗人深厚的家庭感情和对亲情的执着追求。
  • 第二句“三春又已终”: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离别的象征。这里暗示了春天即将过去,而家人相聚的时光却已经结束,增添了一丝哀愁和不舍。
  • 第三句“传闻随处有,消息几时通”: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消息无法得知的焦虑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亲情连接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
  • 第四句“蔓草酣朝露,孤花繫晚风”:这里的“蔓草”和“孤花”都是自然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孤独。诗人用这两种景象来比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郁和孤独感。
  • 末句“昨逢归客语,前日早趋洪”:归客的话语可能是关于亲人的消息,也可能是关于战争或生活的艰辛。诗人通过这样的对话,展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忆第三儿留郡城》不仅作为一首抒情诗,也成为了研究元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情感的重要资料。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情感世界,让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