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乏涓埃,羞对茱萸强举杯。
宿雾连山雄虺些,朔风何日野鹰来。
交游渐向艰危尽,怀抱那能老病开。
几度出门疑所适,杖藜细绕竹西回。
答道原思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道原思治》
元代周霆震的《答道原思治》,一首七言律诗,以沉郁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于时代和人生的认知与感悟。
“书生报国乏涓埃”,这一句道出了文人对国家责任的认识。在元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许多读书人感到无力回天,但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们渴望为国家出一份微薄之力,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感受不仅体现在诗句中,更体现在诗人的生活态度上。他虽身处乱世,却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羞对茱萸强举杯”,这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自我调适。面对社会的黑暗面,诗人选择了一种隐忍的姿态,尽管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羞”字的使用,揭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羞耻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坚韧与执着。
“交游渐向艰危尽,怀抱那能老病开”,则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和自我修养的态度。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复杂,而保持一种独立和清醒的人格更为重要。同时,他也深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即使在困厄之时,也努力保持身体的健康,不被疾病所困扰。
“几度出门疑所适,杖藜细绕竹西回。”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晚年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虽然他已经远离了喧嚣的城市,选择了一处宁静的竹林生活,但内心的孤寂和迷茫仍旧挥之不去。杖藜而行,细绕竹西,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无助。
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以及文人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求索。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更能够深刻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