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为陈隐君作

晨光散苍凉,灌木露未晞。
众鸟各相命,迟迟出林飞。
岂不畏网罗,所苦渴与饥。
人生有常策,胡为不知归。
东皋春雨深,地泽黍豆肥。
理荒朝荷锄,迫暮返荆扉。
筋力固疲倦,庶幸无祸机。
鹿台多黄金,首阳悲采薇。
且自食吾力,焉知彼是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皋为陈隐君作》是元末明初诗人宗衍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作者简介
  • 宗衍(1307年—1379年),字道原,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书法家,平江路人(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诗作以清丽幽茂著称,尤擅长书法,其作品在元代即受到广泛赞誉。
  1. 诗歌原文
    晨光散苍凉,灌木露未晞。众鸟各相命,迟迟出林飞。岂不畏网罗,所苦渴与饥。

  2. 诗歌解析

  • 自然景色的描绘:诗句“晨光散苍凉,灌木露未晞”描绘了清晨时分的荒凉景象,光线微弱,露水未干,展现了一种静谧而略显凄凉的美。
  • 对自由的向往:通过“众鸟各相命,迟迟出林飞”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即使是小鸟也急于摆脱束缚,寻求自由。
  • 对现实的感慨:接下来的两句“岂不畏网罗,所苦渴与饥”则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感受,即使鸟儿不怕捕捉,但仍受饥饿困扰。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以及对人民生活困苦的描写。
  • 体现文人情怀:宗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1. 艺术特点
  • 语言简练:整首诗用词简练,但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 寓意深刻: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蕴含了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重重,民不聊生。
  • 个人经历:宗衍本人的经历也可能对他的创作有所影响,他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1. 后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末明初的重要诗人之一,宗衍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 书法艺术:除了诗歌创作,宗衍的书法艺术也颇受推崇,他的书法作品同样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了解《东皋为陈隐君作》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元末明初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风貌。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东皋为陈隐君作》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元末社会生活的文献。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