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除夜

茅屋三间冷似冰,灰头土面十馀僧。
扫除自己闲枝叶,不打诸方烂葛藤。
就手揭开新岁历,和光吹灭旧年灯。
顶门别具摩醯眼,越死超生似不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雁荡除夜》是元代僧人释明本的作品,该诗表达了诗人在除夕夜的所思所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雁荡除夜》的作者释明本是元朝时期著名的禅宗大师。他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曾任西天目山住持,并担任钱塘新城(今杭州市)的某寺住持。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禅宗大师,明本的生活与修行经历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其作品中蕴含着深邃的禅理和哲理。
  2. 诗歌原文:《雁荡除夜》的原文如下:
    茅屋三间冷似冰,
    灰头土面十馀僧。
    扫除自己閒枝叶,
    不打诸方烂葛藤。
    就手揭开新岁历,
    和光吹灭旧年灯。
    顶门别具摩醯眼,
    越死超生似不曾。
  3.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其简洁、质朴的语言,展现了除夕之夜的氛围。“茅屋三间冷似冰”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给人以清贫、寒冷之感;“灰头土面十馀僧”则揭示了众多僧侣的外貌,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苦和内心的苦闷。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感受到一种凄清而又沉重的气氛。

“扫除自己閒枝叶,不打诸方烂葛藤”体现了诗人对于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他选择摒弃外在的烦恼,专注于内心的修养。这一思想不仅在诗中得到了体现,也在禅宗修行的理念中有所体现。

“就手揭开新岁历,和光吹灭旧年灯”描绘了除夕夜的传统习俗——迎接新年的到来。这里的“和光”一词,意指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

“顶门别具摩醯眼,越死超生似不曾”则是对禅宗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在这里,“摩醯眼”是一种比喻,象征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一种生死轮回的观念,即使面临死亡的危机,也要保持一颗超然的心态,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

  1.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雁荡除夜》采用了简练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内心活动的刻画,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哲思的氛围。此外,诗中的意象运用也颇具匠心,如“新岁历”和“旧年灯”等,不仅增添了诗意,也寓意着时间的流转和新旧交替。
  2. 文化背景:理解《雁荡除夜》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深层含义。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禅宗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解读这首作品时,可以将其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3. 现代价值:虽然《雁荡除夜》创作于元代,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精神仍然具有现代价值。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这首诗中提倡的超脱物欲、追求精神境界的观念,能够给予现代人以启示,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雁荡除夜》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禅宗思想和人生哲理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跨越时代界限,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赏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