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寺听琴楼

青山如横琴,双瀑为之弦。何人作此曲,一奏三千年。
上有倚天拂云之乔松,下有伏波步月之苍鼋。松今未凋鼋未老,人间此曲何时了。
我来十月溪水销,古木万壑风萧萧。飞流向我作宫徵,使我听之心寂寥。
临轩再拜问此水,巢由去后谁知己。我今剩有两耳尘,不敢向此溪中洗。
山僧煮茗樵父歌,吾亦无如此水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鹤寺听琴楼》是一首著名的文学作品,由元朝的林泉生所作。该诗描绘了白鹤寺的自然景色以及音乐之美,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艺术之间游历的情感体验。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作者身份:林泉生,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初年,此时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和繁荣。
  1. 诗歌原文
    青山如横琴,双瀑为之弦。何人作此曲,一奏三千年。上有倚天拂云之乔松,下有伏波步月之苍鼋。松今未凋,鼋未老,人间此曲何时了。我来十月溪水销,古木万壑风萧萧。飞流向我作宫徵,使我听之心寂。

  2. 诗歌解析

  • 自然景观:诗中“青山如横琴”形象地将山比作琴,双瀑则模拟为琴弦,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图。
  • 音乐意象:诗中的“何人作此曲,一奏三千年”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乐师高超技艺的赞叹,同时也反映了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持久影响力。
  • 人文情怀:“上有倚天拂云之乔松,下有伏波步月之苍鼋”,通过对树木和动物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和谐之感。
  • 情感表达:诗的最后一段“使我听之心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超然和平静,通过听觉感受自然美景,达到了心灵上的净化和升华。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元代初年的作品,它保存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审美情趣。
  • 艺术特色:诗歌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使得整首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1. 文学地位
  • 历代评价:从沈佺期的《乐城白鹤寺》到白玉蟾的《听琴》,再到林泉生的《白鹤寺听琴楼》,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念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 影响范围: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影响亦远及海外,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文人的深入研究和赏析。

《白鹤寺听琴楼》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美景和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更是元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通过欣赏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