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 风雨折枝词

早是清明应候风。势如沧海浪、怒号空。更兼泼火雨冥蒙。如何得、枝上有残红。
最惜牡丹丛。晓来吹尽折、教儿童。且为支拄曲阑中。还堪否、留客一尊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小重山·风雨折枝词》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姚燧的作品。下面将深入分析这首诗:

  1. 作者生平
  • 作者简介:姚燧(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生于洛阳,原籍柳城。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等职。其作品风格婉丽,语言浅白流畅,与虞集齐名,有《牧庵文集》五十卷传世。
  • 艺术成就:《小重山·风雨折枝词》是姚燧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该诗不仅描绘了风雨中的自然景象,还蕴含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1. 诗词原文
    早是清明应候风。势如沧海浪、怒号空。更兼泼火雨冥蒙。如何得、枝上有残红。最惜牡丹丛。晓来吹尽折、教儿童。且为支拄曲兰中。还堪。

  2. 诗歌赏析

  • 意象运用:《小重山·风雨折枝词》以风雨为主题,通过描绘风雨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诗中的“势如沧海浪、怒号空”形象地描绘了风雨的力量和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通过对风雨中的景物进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世界。特别是最后两句“且为支拄曲兰中。还堪”,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小重山·风雨折枝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研究姚燧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